卫生应急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2019-09-26 16:47:03 来源:健康报网

我国卫生应急自2003年诞生至今,尚不足20载。从最初的被动迎战到当下的主动出击,从各自为战到多方联动,后SARS时代的中国卫生应急在磨砺中不断提升决策及处置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我国卫生应急昂首阔步走出国门,为全球卫生应急树立起中国标杆。

SARS疫情倒逼卫生应急从无到有

“非典之前,我国还没有卫生应急机构或部门,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往往通过临时动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应急办公室主任许树强说。他提到,既往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得以在短时间内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完成了一些重大灾害救援任务。比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国家级救灾,成立各级指挥部,以解放军为主体对口支援,同时从全国各地抽调数万名医护人员赴一线抢救伤员;面对1998年特大洪水,“绿军装”和“白大褂”冲在一线。

然而,一旦遇到多样化的复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这种临时性的卫生应急管理模式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2003年春,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让国人猝不及防。“这场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给我们上了一堂活生生的公卫课,也倒逼我国卫生应急从无到有。”许树强说。

许树强表示,SARS让中国政府和社会深刻认识到卫生应急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全面启动中国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在更宏观的视野下,SARS不仅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转折点,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视卫生为“一种支出,而不是投资”的认识,卫生不再被看作“资源消耗”,而是“社会经济进步的推动力”。

要发展,先要立规矩。具体来说,就是全面建设保障卫生应急组织功能有序运作的各种法律、制度。在诸多法律法规中,国务院于2003年5月9日发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具有里程碑意义。正如许树强所说:“《条例》是一项非常时期的特别立法,是中国卫生应急法律体系的开篇之作。”

《条例》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厘清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条例》出台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和称谓在我国并不普遍,常常根据事件的性质将其称为“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然而,对于SARS这类新发传染病,需要一定时间来确定病原体、致病机制等,但防止扩散、减少其造成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危害却是刻不容缓。基于此,《条例》在总则部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即“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并针对上述特点制定了包括信息公开在内的有效预防和应对措施。

“4年后的2007年,《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台标志着上至宪法和法规,下至技术方案和标准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中国卫生应急法律体系的完善。”许树强说,“目前,这一体系包括法律法规、行业规章、规范标准和管理操作4个层面,覆盖卫生应急全过程。”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卫生应急,尤其是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要的就是一个快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说,“科研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基石。”(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2004年,高福结束13年的海外学习和教职生涯,回到北京,担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他领导的科研小组系统研究了包括H5N1、H7N9、新型蝙蝠流感在内的不同亚型流感病毒。

“H5N1禽流感出现时,还是欧美国家领先研究。到了H7N9流行时,我们不仅很快自主研发出诊断试剂,并且通过联防联控机制有效控制了疫情。”“近5年来,我国卫生应急核心能力显著提升。”高福说,通过组建传染病、自然灾害紧急医学救援、中毒与核辐射应急处置等应急队伍,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有相应队伍冲上前线。比如,中东呼吸综合征在2015年突袭韩国时,一名病人入境中国,“我们能够很快发现并把这个病人隔离救治”。

中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积累的经验模式和应急队伍建设得到了国际认可。“世卫组织专家组到韩国评估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时曾表示,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防控,全球都应该向中国学习。”许树强说。

高福说,新时代卫生应急不仅要“保家卫国”,更要走出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2014年3月,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迅速在西非蔓延。9月16日,中国政府派出59名(后增至62人)工作人员组成首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移动实验室检测队,出征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开展埃博拉出血热检测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医疗卫生援外行动,取得了国内疫情“严防控、零输入”和援非抗疫“打胜仗、零感染”的双重胜利,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形成应急处置的拳头力量

“卫生应急就在我们身边。”许树强说,将突发传染病扼杀在摇篮里,及时有效组织灾后伤员救治和疫区防疫,避免一切可能出现的险情,让百姓在悄无声息中感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正是卫生应急的特点之一。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该系统覆盖全国100%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8%的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94%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平均报告时间从原来的5天缩短到4小时内。实验室网络不断健全,已具备在72小时内检测300余种病原体的能力。

“要及时发现并控制险情,人才是核心。”许树强说。当前,我国已在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布局建立了4类58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其中,上海、广东、四川、天津承建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及澳门特区卫生局仁伯爵医院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先后成为国际应急医疗队,占全球国际应急医疗队总数的1/5。此外,我国正积极探索在全国布局7个国家紧急医学救援综合基地。

许树强透露,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在谋划“十四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的发展重点。“总体而言,未来将更强调卫生应急的综合监测、快速反应、有力处置、综合保障,不仅要做好传染病网络直报,还要更加重视基层卫生应急能力提高,加强哨点建设和基地建设,同时进一步提升心理救援等方面的整体能力。”

关键词: 卫生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