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9日至23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赴浙江省绍兴市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八人来到绍兴古城,感受黄酒文化,追溯黄酒起源,探寻酿酒工艺,力求在传统手艺和现代工业化生产中探索出一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道路。
黄酒小镇:千年酒国醉美江南
“越酒行天下,东浦酒最佳。”浙江绍兴越城区东浦镇,是绍兴黄酒的发祥地,自古就有“水乡、酒乡、桥乡、名士之乡”的美称。行走在东浦集镇中,沉淀千年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镇上的居民濒河而居,粉墙、黛瓦、沿廊,构筑起一道独特的水乡风景线。
接近傍晚的小镇,天气并不是很炎热,沿着河边走,随处可见酒缸、酒坛、榨酒石等酿酒器具。东浦黄酒依然延续着千百年来的传统工艺,这里有小河、渡船、河桥,还有河旁的柳树,路旁的庙宇,特色的黄酒棒冰。镇上多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坐在河边的长椅上,互相聊着天,对往来的游客很友好,小孩子在路上玩耍。小镇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些现代化元素,据悉,黄酒文化国际交流中心、黄酒产业创意中心、黄酒小镇游客中心和“民俗街”即将正式动工。黄酒文化滋养着这个水乡小镇,现代化影响着这座小镇。团队成员徐婷不禁感慨,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黄酒小镇不愧是个陶冶情操、思考人生的好去处。
黄酒博物馆:寻根问祖追本溯源
走进博物馆,一段介绍开宗明义:在黄酒、啤酒和葡萄酒三大古酒中,唯有黄酒出自中国。黄酒对于中国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刚进入大厅,一尊高二十几米的花雕酒坛便映入眼帘。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花雕酒坛,在它的侧方墙壁上是习总主席会见外国友人的照片,茶几上显眼处摆着一瓶花雕,酒坛上特有的精美图案是其他酒所没有的。
进入左侧的酒史厅,一幅孕育浓厚历史气息的画卷呈现在队员眼前。从最开始的夏商周人工酿酒规模逐渐形成,到后来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酿酒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较为成熟的酿造工艺已然形成,至明清时期酒政改革,酿酒业发生根本转折。如果说酒史厅从宏观上向队员展示了黄酒在历史上的演化,那么酒俗厅则是微观角度展示了民间黄酒复杂又不失条理的酿造工艺。随后,队员来到酒技厅,在这里队员见到了传统工艺酿造手法并且品尝了百年陈酿原浆。“初入口感觉有点涩,细细品味之后却有一丝甘甜。”团队成员雷翔不禁赞叹。据盛酒的老师傅介绍,这一款是甜型黄酒名为香雪,兼具白酒之醇香和黄酒之醇厚。另外还有三种分别是半甜型黄酒善酿,半干型黄酒加饭,干型黄酒元红,加饭酒作为半干型黄酒由于其中糖分没有完全发酵为酒精而得名,其酒质浓厚风味优良,易于保存,故而最受欢迎。
黄酒产业园区酿酒厂:一脉相承历久弥新
“做诚实人,酿良心酒。”一进酒厂大门,八个大字赫然在目。在酿造厂负责人余小英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蒸饭间,前酿间,煎酒间,压榨间等地,了解到了黄酒的前世今生。
蒸饭机是该厂唯一使用的大型机械化仪器的地方。蒸饭机将一定比例的糯米煮熟,再将糯米糊分装到大缸中。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黄酒的品质,因此每隔四个小时就要进行一次计温。放置四到五天以后就要将酒转移到外面的小坛里去,露天底下再放三个月,进行后发酵。接着运输到二楼,将酒糟压榨,酒与糟分离。酒糟可进行进一步蒸馏做成白酒,黄酒原浆则放到煎酒车间里进行最后一步高温消毒。此时的酒略带一些奶黄色,通常会加入焦糖色使之更好看。最终,制作完成的酒会放到中央酒库存储。”
经过一代又一代酿酒技师的口授心传,传统的绍兴黄酒酿制工艺才得以保存下来。“缸边冻得十指僵,换来开春黄酒香”。虽然经过现代化改革,但大部分工艺仍然需要黄酒工匠的操劳。农历十月中下旬酒厂开始做酒,十二月底和正月初开始煎酒,一旦开始酿酒,晚上基本不能正常睡觉。“酒一般要在四月中旬全部煎完,因为20度左右是酵母菌最好的时候,时间过长气温过高容易酸败。”余小英如是说。
国家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初心不忘继往开来
2011年12月国家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国家科技部批准进入建设期。这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黄酒技术研究中心,也是千年古城绍兴市第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
在科研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技术中心的各个实验室。在黄酒发酵自动化智能控制生产示范车间,所有操作流程都在电脑的精准控制下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按照一定的温度与原料配比,黄酒发酵可在最佳条件下进行。工作人员介绍,在继承多菌种发酵,延长发酵周期和找对发酵时机的情况下,其他方面采用现代化装备和工艺,再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可最大程度地继承黄酒的制作工艺。
多地调研之后,团队成员对黄酒酿造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有了大致的认识,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有了新的感悟。团队成员杨泽昶说:“这次实践活动切切实实给了我一个能够亲自参与的机会,能够为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很幸福。去了这么多地方,也让我自信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不会中断的,我看到了整个社会都在为之努力,都在想方设法地将老祖宗的手艺传承下去,这让我备受鼓舞。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前辈手里接下任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
文字记者: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赴浙江省绍兴市暑期社会实践团 郑术杨 张宇飞 单文琪
摄影记者: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赴浙江省绍兴市暑期社会实践团 单文琪
审核人: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辅导员 刘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