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戏玩出病 游戏障碍可不能忽视
2019-07-18 09:41:21 来源:搜狐健康

玩游戏也能玩出病?还真有可能。据世界卫生组织消息,这个叫做“游戏障碍(gamingdisorder)”的新增疾病已经被列为精神疾病,还被纳入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以下简称ICD-11)中的“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

为了便于理解游戏障碍的概念以及更好的防治,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专门组织专家对游戏障碍的定义、临床特征、评估、诊断、治疗、康复等进行系统梳理,并在7月15日公布了2019版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指出,根据ICD-11的定义,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式,表现为游戏行为失控,游戏成为生活中优先行为,不顾不良后果继续游戏行为,并持续较长时间。

可见,这种疾病并不是单纯的喜欢玩游戏,而是已经行为失控了,还是不计后果的玩游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游戏障碍这个新的疾病。

游戏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

对游戏行为的开始、频率、时长、结束、场合等失去控制;

游戏优先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

尽管已经因游戏产生了负面后果,但依然持续游戏甚至加大游戏强度。

游戏障碍与物质成瘾有诸多相似之处,有研究者将游戏障碍者游玩时间越来越长、在游戏上花费金钱越来越多等类比于物质成瘾的耐受性增加,将停止游戏后产生的易激惹、抑郁、冲动等情绪及行为反应类比于物质成瘾的戒断反应。

游戏障碍者可能主观上感知到对游戏的渴求,可能难以区分游戏中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

(图片来源:国家卫健委)

游戏障碍会对健康造成哪些影响?

专家共识中指出,游戏障碍可导致躯体问题、精神行为问题及社会功能损害。

躯体问题包括睡眠不足、昼夜节律紊乱、营养不良、胃溃疡、癫痫发作等,严重者可因久坐形成下肢静脉栓塞,甚至引发肺栓塞而猝死;

精神行为问题包括易怒、焦虑、攻击言行、抑郁、负罪感等;

社会功能损害包括拒绝上学和社交活动,家庭冲突增多,重要关系丧失,学业成就、职业绩效受损等。

此外,游戏障碍常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人格障碍、社交恐怖症等其他精神障碍共病。

游戏障碍如何诊断与鉴别?

早期识别、诊断、干预对游戏障碍的预防治疗至关重要。对于游戏障碍疑似患者或高风险个体的临床诊断,需要规范的诊断指南保证医疗卫生机构诊断的准确性,避免过度诊断。

ICD-11中提出游戏障碍的核心特征为:

(1)持续或反复的游戏行为模式,具体表现为失控性游戏行为(如无法控制游戏行为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终止时间等),游戏行为成为生活优先事项,尽管游戏造成负面后果(如人际关系破裂、职业或学业受影响、健康损害等)仍然无法停止;

(2)游戏行为模式可以是持续性或发作性的,并持续12个月,但如果症状足够严重且满足其他诊断要点,持续时间可短于12个月;

(3)游戏行为模式导致明显的个人、家庭、人际关系、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损伤。根据游戏形式不同,游戏障碍包括在线游戏障碍、离线游戏障碍两种类型。

当然,专家共识中也强调,要区分游戏障碍与正常游戏行为。特别是对于游戏产业相关个人,高强度的游戏行为可能是其职业内容的一部分,不应该诊断为游戏障碍。

在游戏障碍被列为精神疾病之前,其已经引起关注,一些国家已将游戏障碍视为公共卫生问题。

英国于2018年6月开设了第一家公立的网络成瘾诊所;韩国已制定法律,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在午夜到早上6时之间玩网络游戏;在日本,游戏公司给软件设置了提醒功能,若玩家每个月游戏时间超过一定时限,就会收到游戏软件发出的提醒。

那么,生活中该如何预防,才能避免与游戏障碍扯上关系?

(图片来源:国家卫健委)

需要注意的是,游戏障碍多出现在儿童青少年,父母不沉溺于网络及电子游戏是对儿童青少年最好的预防。